型号含义:
“K” 代表控制电缆,“V”(第壹个)为聚氯乙烯(PVC)绝缘,“V”(第二个)为聚氯乙烯(PVC)护套,“P” 表示屏蔽(通常为铜丝编织屏蔽),整体含义为 “铜导体聚氯乙烯绝缘聚氯乙烯护套带屏蔽控制电缆”。
结构组成:
导体:采用高纯度无氧铜,根据用途可分为硬结构(单股或少数股绞合,适用于固定敷设)或软结构(多股细铜丝绞合,部分型号含 “R” 时为软导体,如 KVVPR),确保良好导电性。
绝缘层:每根导体外挤包聚氯乙烯绝缘,通过颜色分色(如黄、绿、红、蓝等)或数字标识区分芯线,绝缘层均匀且绝缘电阻稳定,保证线间绝缘性能。
屏蔽层:多根绝缘芯线成缆后,包裹一层铜丝编织屏蔽(常见编织材料为裸铜线或镀锡铜线),编织密度通常为 80%~90%(密度越高,屏蔽效果越好),部分型号可采用铝箔 + 铜丝复合屏蔽(增强对高频干扰的屏蔽能力)。
护套层:外层为聚氯乙烯护套,具备耐磨损、防潮、防机械损伤的作用,保护内部屏蔽层不受外界环境影响。
应用领域:
适用于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、机床设备、仪器仪表、通信机房、电力控制柜等存在电磁干扰(如电机、变频器、高频设备附近)的场景,用于传输控制信号、测量信号或弱电流,确保信号在干扰环境中稳定传输。
导体材质:高纯度电解铜(裸铜线或镀锡铜线,镀锡可提升抗氧化性和焊接性能)。
导体规格:
单芯截面积:常见 0.5mm²~6mm²,主流规格为 0.75mm²、1mm²、1.5mm²(小截面积更适合信号传输)。
芯数:2 芯~61 芯,多芯设计满足多回路控制需求,芯数越多,成缆时需优化排列以保证屏蔽层均匀包裹。
额定电压:450V/750V(交流额定电压 450V,直流或脉冲电压 750V),适配低压控制回路。
绝缘电阻:20℃时,绝缘电阻≥100MΩ・km,确保芯线间绝缘可靠,减少信号串扰。
耐电压性能:成品电缆在 20℃时,经交流 50Hz、2000V 电压试验,1 分钟内不击穿,绝缘层完整性达标。
屏蔽性能:
编织屏蔽:铜丝直径通常为 0.1mm~0.2mm,编织密度≥80%(对 30MHz 以下干扰屏蔽效能≥60dB),可有效阻挡外界电磁辐射和传导干扰。
屏蔽层接地要求:使用时需将屏蔽层单端或两端接地,形成等电位屏蔽,避免屏蔽层成为干扰源。
2. 环境与机械参数工作温度范围:
普通型适用于 - 15℃~+70℃;特殊耐温型号可扩展至 - 40℃~+105℃(需确认护套和绝缘材料等级)。
敷设条件:
主要用于固定敷设(如电缆沟、管道、设备内部布线),若为软结构(KVVPR)可用于轻度移动场景,但频繁弯曲性能弱于 KVVRP。
弯曲半径:
固定敷设时≥10 倍电缆外径(因含屏蔽层,弯曲半径大于无屏蔽的 KVV);非固定敷设(软结构)时≥12 倍外径。
护套性能:
聚氯乙烯护套具备耐磨损、防潮、耐一般化学腐蚀(如弱酸、弱碱)和一定耐油性,阻燃等级通常符合 GB/T 18380.3 中的 B 级(成束燃烧试验)或 UL94 V-0。
2 | 0.75 | 19/0.23(硬结构) | 0.6 | 0.15mm/80% | 1.0 | 6.5~7.5 | 45~55 |
4 | 1.0 | 32/0.20(软结构) | 0.6 | 0.15mm/85% | 1.1 | 8.0~9.0 | 80~90 |
8 | 1.5 | 49/0.20(软结构) | 0.7 | 0.20mm/90% | 1.2 | 11.0~12.0 | 160~180 |
16 | 2.5 | 98/0.18(软结构) | 0.8 | 0.20mm/90% | 1.4 | 15.0~16.0 | 300~320 |
(注:参数因厂家工艺和屏蔽层设计略有差异,具体以产品规格书为准;屏蔽层增加了电缆外径和重量,同芯数同截面积下,KVVP 比 KVV 重约 10%~20%。)
三、与类似型号的区别KVVP vs KVV:KVV 无屏蔽层,抗干扰能力弱,适用于无电磁干扰的简单控制场景;KVVP 因含屏蔽层,可在强干扰环境中稳定传输信号。
KVVP vs KVVRP:“R” 表示软结构,KVVRP 导体为多股细铜丝绞合,柔韧性更好,适用于频繁移动的屏蔽控制场景(如机器人、移动设备);KVVP 多为硬结构,适用于固定敷设。
KVVP vs RVVP:RVVP 是普通屏蔽软电缆,芯数较少(通常 2~5 芯),侧重低压电力或简单信号传输;KVVP 是控制电缆,芯数更多(可达 61 芯),绝缘和结构更适配复杂控制信号传输。
KVVP 的核心优势在于 “屏蔽性”,通过铜丝编织层有效隔离电磁干扰,保持控制电缆多芯、耐环境的特点,是工业自动化等复杂电磁环境中保障信号可靠性的关键电缆类型,选型时需根据干扰强度(选择屏蔽密度)、敷设方式(硬 / 软结构)及芯数需求匹配规格。